28-365365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2016-11-01 浏览次数:

 

 

28-365365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要求,学院对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评估内容与指标,结合学院有关评估数据,对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进行了自评。现报告如下:

一、学院基本情况

学院作为滨州市唯一公办高职院校,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面推动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得到了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院占地面积3549.71亩,建筑面积712,491.00 平方米,总资产101656.08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738.080 万元,图书馆藏书172.33 万册。学院在职教职工1090人,专任教师880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222人,博士11人、硕士27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30人。2015年在校高职生16124人。

学院设有继续教育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轻纺化工学院、护理学院、医疗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海洋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以及基础课教学部、社会科学部2个教学部。招生专业41个,涵盖理工、农、医、财经、信息科学、建筑、艺术、航海等门类,涉及57个专业方向,形成了适应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群。20053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201011月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于201310月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职院校魅力校园、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建有首家山东省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

1 28-365365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年份

2013

2014

2015

1

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元)

5737.58

8620.42

8926.25

2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9633.67

9008.92

8944.97

3

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平方米)

40.27

20.15

22.80

4

信息化教学条件

——

——

——

4-1

百名学生计算机数(台)

22

20

17

4-2

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M

1210

1210

1210

4-3

上网课程数(门)

245

245

245

4-4

生均数字资源量(GB

0.62

0.56

0.51

4-5

生均电子图书(GB

0.41

0.35

0.31

5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个)

0.72

0.61

0.55

6

生师比(X1

8.75

15.55

11.31

7

“双师型”教师比例(%

77.4

89.34

70.00

8

课程开设结构

——

——

——

8-1

A类课程比例(%

21.6

15.53

11.23

8-2

B类课程比例(%

64.42

67.75

72.29

8-3

C类课程比例(%

14.59

16.55

16.48

9

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人天)

6.81

5.53

3.28

10

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8.01

7.31

7.39

11

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万元)

140.09

196.43

156.89

12

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万元)

5310.15

5389.18

5449.18

13

每专业点学生规模(人)

241

351

436

14

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

——

——

14-1

支柱产业相关专业数占所有专业点数的比例(%

17.31

21.95

24.32

14-2

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在校生数量占全院在校生数的比例(%

23.00

16.28

13.73

15

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

——

——

15-1

新生录取比例(%

100

100

100

15-2

新生报到率(%

86.30

91.04

92.21

15-3

一志愿上线率(%

107.13

119.15

126.14

16

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98.65

76.31

97.90

17

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

——

——

17-1

直接就业率(%

95.46

95.89

97.32

17-2

毕业生专业相关岗位就业率(%

87.22

86.74

89.84

17-3

学生月收入(元)

3036

3121

3408

18

毕业生就业去向

——

——

——

18-1

毕业生数(人)

4669

3702

4434

18-2

直接就业数(人)

4457

3550

4315

18-3

自主创业数(人)

107

120

156

18-4

当地就业数(人)

1552

1844

1451

18-5

中小微企业及基层就业数(人)

3675

2938

3542

18-6

国家骨干企业就业数(人)

521

480

491

19

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万元)

115.56

130.68

140.02

20

技术服务到款额(万元)

1479.13

1110.78

1322.77

二、办学基础能力

学院围绕人均科研教学仪器设备值、教学信息化条件等影响人才培养的要素,加大投入,提升办学基础能力。但由于近三年在校生数量实现了大幅增长,2013年、2014年、2015年,在校生数量分别为12511人、14396人、16124人,但教学仪器设备值等办学基础能力各要素增长的幅度却未能与学生增长实现同幅度增长,导致各要素生均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围绕办学基础条件各支撑要素,不断增强办学基础能力。

从统计来看,政府财政拨款由2013年的7178.29  万元增长至2015年的14392.69万元,生均拨款由5737.58元增长至8926.25元,实现较大程度的跃升,但距离生均拨款12000元的要求,仍具有较大距离,需要进一步推动政府增加拨款。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由2013年的9633.67元下降为2015年的8944.97元,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由2013年的40.27平方米下降为2015年的22.80平方米。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由2013年的0.72个下降为2015年的为0.55个。

信息化条件也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2015年百名学生计算机数为17台,上网课程数为245门,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为1210M,生均数字资源量为0.51GB,生均电子图书为0.31GB;其中,百名学生计算机数连续三年下降,上网课程数则连续三年未变动,需要进一步加大计算机更新力度,并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建设在线课程,推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促进学生线上线下学习。

三、双师队伍建设

学院通过引进、聘用等形式灵活的方式,引进高水平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并加大专任教师培养力度,促进教师开展企业研修锻炼、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加各类培训等,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深化校企合作,积极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从统计来看,生师比由20138.751升至2015年的11.31:1,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数量增长幅度较大。“双师型”教师比例由201377.4%下降为至201570%;主要原因在于学院加大了专任教师引进力度,近三年共引进教师98人,导致教师双师素质有所下降。因此,需要加强教师培养力度,推动新进教师不断提升教学业务水平,不断增强教师联系企业的能力和行业企业影响力。

四、专业人才培养

学院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发展,服务“黄蓝”两区发展和滨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专业调整优化机制,全面推动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建立制度、搭建平台、引进项目、科研服务等举措,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开发课程,开展订单式培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从统计来看,2015年,A类课程比例、B类课程比例、C类课程比例分别为11.23%72.29%16.48%B类课程比例有所增加,A类课程比例有所下降,C类课程比例保持稳定。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由20136.81人天下降至2015年的3.28人天,连续三年大幅下降,需要引起注意,亟待增加学生校外实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由20138.01%下降至2015年的7.39%2015年,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分别为156.89万元、5449.18万元,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五、学生发展

学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专业课程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拓展就业领域,促进创业孵化,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学生成长长才,学院在学生和家长中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

从统计来看,2015年,新生录取比例均为100%,新生报到率为92.21%,一志愿上线率超过100%,表明学院的考生认可度进一步提升。2015年,自主创业人数为156人,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97.90%,直接就业率达到97.32%,毕业生专业相关岗位就业率为89.84%,学生月收入为3408元,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进一步提高,企业对于学生认可度也进一步提升。

六、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充分发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等三大功能,主动融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滨州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服务滨州高端铝产业集群、新型化工产业集群、粮食加工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全球高端汽车轮毂制造中心和汽车轻量化材料基地“四集群一基地”建设,对接区域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企业量身打造高技能人才,努力提高对本地的人才贡献率,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全面助推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从统计来看,每专业点学生规模实现不断扩大,2015年达到436人,办学效益进一步提升;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有所增强,支柱产业相关专业数占所有专业点数的比例为24.32%,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在校生数量占全院在校生数的比例为13.73%2013年、2014年、2015年,直接就业人数分别为4457人、3550人、4297人,其中,在当地就业人数分别为1552人、1844人、1451人。2015年,到中小微企业及基层就业数为3542人、国家骨干企业就业数为491人,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为140.02万元,技术服务到款额为1322.77万元,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七、下一步发展举措

为进一步增强学院的适应社会需求能力,针对自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发展举措。

1.加强经费投入,提升办学基础能力。由于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全面提升装备水平,科学确定仪器设备的技术标准,打造具有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培训等多种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加快建设教学所必需的硬件环境、软件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2.加大培养力度,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按照“按需聘用、保证质量、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工作。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派出教师积极各类培训、海外研修,落实国家级及省级高职师资培训计划、国内外青年教师访学计划外,每年完成教师海外研修15人、国内研修50人。

3.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围绕“黄蓝”两区产业链和产业群,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的机制,完善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订单式培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校外实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完善学生服务体系,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建立毕业生跟踪服务制度,不断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服务学生成长,大力建设学生社团,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道德情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提升专业课程的有效性,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强化技术技能积累。进一步对接滨州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发挥学院科研优势,与区域企业共建企业大学、培训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技术咨询、新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服务。实施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发挥学院师资、专业优势,面向行业企业,申报、承接、开展学历继续教育、技术技能培训、高端研修培训等项目。